會考計分方式怎麼看?在台灣國中升學制度中,國中教育會考(簡稱會考)計分方式是影響學生申請高中的重要依據。
無論是參與就學區免試入學(大免)、分發等升學管道,學生的會考成績都可能被納入排序參考,並依照「等級」與「積分」來進行排序。
會考採等級制而非百分制,這讓許多學生與家長常常感到困惑:A++ 到底幾分?怎麼轉成積分?同分時又怎麼比較?其實只要理解各科等級如何換算積分、加總後如何計算總分,以及了解各縣市常見的比序規則,就能更有策略地規劃志願順序,為錄取目標做好準備。
會考共考五科,分別是「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
每科都會給出兩種成績資訊:
等級(如 A++、A+、A、B++ 等)
加註註記(如作文表現優良等)
當學生完成會考後,每一科都會獲得一個「等級」評定,例如 A++、A+、A、B++ 等等。
但是這些等級並不只是代表成績的優劣,它們實際上會被轉換成積分,成為升學排序的重要依據。
特別是在就學區免試入學與分發入學等管道中,將會影響其錄取結果。
會考總分滿分為 35(五科加總)+1(作文) = 36 分。這項積分就是你在免試入學中最重要的排名依據。
⮕ 轉換的方式其實很簡單:每個等級對應一個固定的分數,從 1 分到 7 分不等,下圖為成績等級與積分的對照表
各科等級加標示人數百分比統計表用來呈現全國考生在各科會考成績的分布情形,可以用它來了解自己在全國的位置。
這張表會列出每一科目的七個等級,每個等級後面會標註一個百分比,即代表落在該等級的考生比例。
這張表告訴你答對幾題可以拿到什麼等級。它是根據當年全國考生的成績標準制定的,所以每年略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
每一科的題數與等級門檻都不同,比如自然和社會題數比較多,數學題數少一些
每年難度不同,對應等級的分數也會不同,所以去年的對照表不能套用到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