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申請流程如何進行?個人申請「校系分則」就是個人申請的簡章,每個校系都有一份校系分則,說明校系要求的學測考科、第二階段面試內容、時間、費用等。個人申請是兩個階段,一階段看學測成績,二階段依照各校系要求甄試,主要會看面試、學習歷程檔案、學測的成績。
把簡章表格拆成各區塊來看,了解簡章閱讀方式,就可以知道想去的大學科系對考生的要求,也能幫助考生在有限的六個志願裡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個人申請】怎麼比?校系分則一次看懂!
-- 先確認學校、招生人數、甄試人數 --
📌 名詞介紹:
招生名額:預計要錄取的人數
預計甄試人數:預計要(面試、學習歷程檔案審查、筆試、術科測驗等)第二階段的人數,也就是預計通過第一階段的人數
原住民/離島/願景計畫外加名額:部分校系有「扶弱措施」,若是有申請該身分的考生,可以多額外的招生名額
【個人申請】簡章怎麼看:
3.打開校系分則:首先確認左上角校系名稱,是您要找的學校科系(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4.查看招生名額:表示最終預計錄取學生人數(例:23)
5.預計甄試人數(例:69)怎麼算的?請往下看第一階段篩選方式
-- 從第一階段開始看 --
【個人申請】第一階段怎麼看?
6.先看「科目」和「檢定」,檢定就是基本條件:若要報名該校系,必須報名第一階段所有列出的學測「科目」(例:國文、英文、數學A or 數學B、社會),並達到第一階段「檢定」門檻,檢定是依照學測五標去區分。一定要所有科目都達到檢定門檻,就算單科成績極高也沒有用,沒達到門檻就是浪費一個志願(申請入學僅六個志願)。過了門檻只是能參與一階段篩選的最低標準,不是過了門檻就可以進入二階段面試,能否進入二階是看篩選倍率。
7.門檻過了比篩選倍率,篩選倍率就是怎麼排名:從大倍率往小倍率看,(例:共三個篩選倍率,國文篩選倍率6;英文篩選倍率 4;社會篩選倍率3)。這邊的成績是用級分作計算。
第一次篩選,從最大的倍率開始看(國文:6):篩選倍率(6) x 招生名額(23)=(138)名學生。意思是在將所有報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考生的(國文)成績從高到低排列,(國文)成績第(1~138)名的學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和(138)名同分也可以通過篩選。
接著再篩選,看第二高的篩選倍率(英文:4):將第一次通過的學生照(英文)成績從高到低排排站,篩選倍率(4) x 招生名額(23)=第(92)名學生,(英文)成績第(1~92)名的學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和第(92)名的學生同分也可以通過篩選。
最後一次篩選,最低的篩選倍率(社會:3):將第二次通過的學生照(社會)成績從高到低排排站,篩選倍率(3) x 招生名額(23)=第(69)名學生,(社會)成績第(1~69)名的學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和第(69)名的學生同分也可以通過篩選。
8.「篩選倍率」篩完後有同分的情況,導致人數超過「預計甄試人數」,就要進行「超額比序」:假設(社會第69名)的學生成績是(13級分),那比他高(14、15級分)或相等(13級分)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比他低則淘汰。因為可能有許多(13級分)的同學,因此最後篩選出的人數如超過預計甄試人數,那和第(84)位學生同分(13級分)的同學們,就要再進行超額篩選。而(14、15)級分的學生都通過可以進入第二階段了,不需要再超額篩選,只有同分剛好壓線的同學才要超額篩選。
-- 若第一階段篩選倍率篩完後,超過預計面試人數,就要超額篩選 --
📌 名詞介紹:
同級分(分數)超額篩選方式:「篩選倍率」篩完後有同級分的情況,導致人數超過「預計甄試人數」,就要進行「超額比序」,此欄所列的內容為超額比序的項目
級分:學測會將各科目的原始分數轉換為15級分
【個人申請】超額篩選怎麼看?
9.會先看超額篩選預計篩出的人數:因為(14、15)級分的同學已經確認通過了(假設有74位),先將預計甄試人數(84人)扣掉(14、15)級分的人數(假設有74位),就是超額篩選預計篩出的總人數(84-74=10)。
再看「同級分(分數)超額篩選方式」所列的項目去篩選:第一項是(學測國文、英文、社會之級分總合),將剛剛(13)級分的同學依照(學測國文、英文、社會之級分總合)排排站,因為要篩出(10)個人,因此第(1~10)名學生可以通過篩選。如果和第(10)名同分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就要再比第二個項目(學測英文級分)。
若再比第二個項目(學測英文級分),假設剩下(3)個名額,那同樣是第(1~3)名學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如果還有和第(3)名同分也可以通過這次篩選,再比最後一個項目(學測國文文級分)。
最後比(學測國文文級分),如果仍然有同分,超過預計甄試人數也沒關係,比到最後仍同分的學生都可以進入二階面試。
-- 之後到第二階段 --
【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怎麼比?
10.第二階段比學測成績採計方式+指定項目:進入第二階段,大學會依據學測成績加權,和「指定項目」進行綜合評比。以原始學測分數 x 各科目加權,就是將學測各科目成績放大幾倍,作成績計算( x0 倍就是不看該科目)。
學測採計方式:以原始學測分數 x 各科目加權 (例:國文x 1.00、英文x 1.00、社會x 1.00),就是將學測各科目成績放大幾倍,作成績計算( x 0.00 倍就是不看該科目),佔第二階段總成績(40%)。
指定項目:(例:審查資料第二階段總成績40% + 筆試第二階段總成績20%),特別注意檢定的門檻也要達到(例:審查資料75分)。
11.第二階段同分,則照甄選總成績同分參酌之順序:同分時依序比下來的項目成績(例:依序比筆試、審查資料、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學測社會級分)。
📌 名詞介紹:
指定項目甄試費:第二階段甄試的費用,每所校系金額不同,約在500元至1500元之間
寄發(或公告)指定項目甄試通知:第一階段放榜,可以開始準備第二階段事項,例如面試、勾選或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繳交甄試費用等等
繳交資料截止:勾選或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的截止日期
指定項目甄試日期:第二階段去大學面試(或筆試、術科考試等)的日期。在填選志願時,要注意面試日期不要撞期
榜示:第二階段放榜,公布正取、備取、落榜名單
總成績複查截止:考生若對第二階段成績有疑慮,可以申請複查。複查只是檢查是否有漏或計算錯誤,不是重打成績 (成績公告日期校系分則沒寫,可自己到各校官網查詢)
📌 名詞介紹:
指定項目內容:第二階段指定項目(例:審查資料/筆試)的詳細說明
審查資料:該校系在「學習歷程檔案」中想看到的內容,考生在勾選或上傳時,可以以大學教授想看的內容做準備
甄試說明:第二階段面試、筆試、術科考試等等的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