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17 學年度開始,大學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將由以往的上限 3 倍,調整為最多可達 4 倍。
此項變動旨在提升學生進入第二階段甄選(如面試、書審)的機會,也希望藉此回應招生缺額與少子化帶來的影響。然而,制度調整也使申請流程更趨複雜,對考生而言,準備負擔與時間壓力相對增加。
根據資料顯示,114 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共有 79,001 名學生報名,通過第一階段篩選者為 65,453 人,平均每位考生申請約 5 至 6 個校系,整體通過率達 82.85%。錄取率方面,達到 55.73%,為近三年新高。不過,部分校系出現第二階段後仍有缺額的情況,反映出學生填報志願的選擇性與集中性現象。
└ 第一階段篩選經會員大會表決後通過由 3 倍調高為最高 4 倍
觀察近年學群報名與使用情況,數理化學群與工程學群的招生使用率穩定達九成以上,顯示這些領域仍為多數學生偏好的方向。相對地,文史哲、外語、法律等學群的使用率普遍在七成左右,代表部分系所即便開出名額,也未能全數填滿。
這樣的趨勢反映出學生在填報志願時,更傾向重視科系內容與未來就業導向,選擇與自身興趣或職涯規劃更相關的系所。部分學生也可能在考量錄取機會後,選擇中小型學校中競爭較低的科系,顯示出「選系不選校」的現象日益明顯。
隨著學測與申請入學制度日漸重視學習歷程、多元表現與面試評量,考生需在課業之外準備書審資料與自我表達,對學生與家長而言,所需投入的時間與心理成本明顯提升。
另有教育研究與觀察指出,一部分學生在大學入學後,發現所選科系與原本期待或興趣有所落差,進而考慮轉系、休學或重新定位生涯方向。這類現象顯示出在高中階段做出升學與選系決定時,仍需更多生涯探索與諮詢輔導的支持。
117 學年度倍率調整政策,擴大了考生進入第二階段的機會,也使招生管道更加多元與彈性。然而,學生與家長在面對升學選擇時,應關注的不僅是錄取與分數,更包含學群發展、學習興趣與長期職涯連結。
在制度變動與社會需求轉型的背景下,升學準備已不再只是應考問題,而是全方位的思考過程。未來如何協助學生做出更合適的選擇,將是學校與教育體系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